1902年,在上海武昌路上⼀家铜作坊⾥,近现代最早的国产阀门在⼯匠师⼿中成型,中国阀门技术发展由此开始。沧海桑田,一个百年企业在大浪淘沙后屹立不倒,对阀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行业龙头和“领跑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上海阀门厂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映照了中国制造崛起和中国崛起。
回望百年,浪成微澜间
1921年,上海增茂五金厂(上海阀门厂前身)创办,开始生产小口径低压阀和铸铁阀。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增茂五金厂为首约33余家阀门企业,通过对私改造,公私合营,实现合并建厂,并于1961年改组更名为上海阀门厂(以下简称“上阀”),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阀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正式成立。
从七十年代国防关键核心装备,到八十年代东方红系列卫星等早期航空航天设备,再到九十年代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上阀”牌产品的身影,正是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阀门,“掌控”着国之重器运行节点上的一开一关。彼时,“上阀”产品品种和成套设备水平在国内均属领先地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出口西欧和美国等30多个国家,每年出口创汇近100万美元。
上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核电阀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核级阀门起步晚、基础差的背景下,上阀克服重重困难,于1974年成功研制出第一批核级安全阀,为我国自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生产了5个品种64个规格368台核电阀门,为我国核电阀门国产化做出突出贡献。
风起潮涌,破局开新篇
2005年,国务院发布“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006年上阀在厂长王建克及其团队带领下,开始市场化改制,成立了上海阀门厂有限公司。改制后,上阀新增了包括数控加工机床、弹簧试验机、电脑控制的拉力机、X光探伤仪、移动式光谱仪等在内的一系列生产和测试设备。开发了过去不曾生产的球阀、调节阀,在过去承接核二级安全阀的基础上,承接了核一级闸阀,又开发了大气释放阀、研制特殊领域阀门等新产品。
创新立命,助“华龙”出海
改制后的上阀更加关注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2012年,上阀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核电稳压器安全阀和主蒸汽安全阀样机模拟件,一举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核一、二、三级安全阀设计、制造许可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具备核一级阀门设计制造的企业。目前上阀也是国内唯一拥有核一级弹簧式稳压器安全阀设计、制造许可的企业。
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上阀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造阀门试验台架,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热态蒸汽试验台架回路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按照ASME PTC25:2001 标准要求,对锅炉、容器、管道、数据采集系统,及检测手段都进行了改造和更新。目前该试验回路是我国容量最大、最完善的热态试验回路之一,能够进行阀门的热态寿命试验,冷热交变试验,流体阻断试验以及安全阀的全性能试验。上阀为这一具有30多年历史的原机械部直属实验中心赋予了新生。
目前,以上阀为代表的阀门企业一方面在积极推动关键阀门的国产化建设,另一方面,国产阀门随着“华⻰⼀号”等中国自主核电项目“出海”,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蓄势以待,共建长三角
今天,全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推动力。2022年,上阀与长三角(湖州)合作区就高端智能工业流体控制设备产品制造项目进行协议签订。作为一家长期服务国家工业发展、能源发展的百年企业,上阀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卡脖子”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砥砺打造一个围绕新能源领域高端流体控制装备的智能制造基地,推动行业科研技术革新以及高质量发展。
抗疫保供,用行动守“沪”
壬寅年春,新一轮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以上阀为代表的沪上民营企业积极行动,为全市抗击疫情贡献了自身力量。自疫情发生以来,上阀提前做好预案、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确保了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国核一号”、漳州核电等国家重大科研、核电项目的按时推进。企业在坚持抗疫保供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到守“沪”行动。3月14日,上阀在接到安亭镇党委经济城党总支发来的抗疫志愿者招募信息后,党员积极分子立即响应,协助完成了10000多人次的核酸检测任务,受到群众与相关部门的好评。3月23日,在得知安亭镇政府食品物资紧缺的消息后,上阀紧急发动行政部组织货源,以最快速度将30箱食品、生活物资送达工作人员手中。在社区,上阀为曹杨路街道免费提供驻地,助力抗疫保供。在上阀高管们带领下,“上阀人”变身“大白”,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与担当。
面对疫情大考,上阀将牢记初心使命,践行百年民族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将继续以"先行者"角色引领推动科研技术革新,为市场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